找到相关内容363篇,用时2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劝发菩提心集》讲记(一)

    业经》、《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》、《玉耶经》、《佛说十地经》等;论典方面有:《瑜伽师地论》、《大乘庄严经论》、《大智度论》、《发菩提心经论》、《弥勒菩萨所问经论》、《显扬圣教论》、《十地经论》、《文殊...,以及种姓具足、善友摄受、悲心无间断、于苦无怯等四因,最后并加上自力、他力、因力、加行力等四力。   (3)显胜负论门,或称显胜门:此段内容中主要引用《瑜伽师地论》、《大乘庄严经论》、《十地经论》,以...

    慧沼大师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65868453.html
  • 瑜伽行派之“无种姓”思想初探─以《瑜伽师地论》为中心

    ”思想则著墨较少。  本文拟以《瑜伽师地论》为中心,旁涉其它与瑜伽行派有关之经论如《大乘庄严经论》、《摄大乘论》等来探讨“无种姓”思想,最后并与《大般涅槃经》“一阐提”思想作一比较,以厘清“住无种性补...唯识系经论所述及的“无种姓”思想著墨较少。  本文拟以《瑜伽师地论》为中心,旁涉无著、世亲菩萨与此相关之早期唯识经论如《大乘庄严经论》、《摄大乘论》等,对“无种姓”思想作一探讨,最后并与《大般涅槃经》的...

    释长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35854469.html
  • 瑜伽行派之「无种姓」思想初探——以《瑜伽师地论》为中心

    较少。  本文拟以《瑜伽师地论》为中心,旁涉其它与瑜伽行派有关之经论如《大乘庄严经论》、《摄大乘论》等来探讨「无种姓」思想,最后并与《大般涅盘经》「一阐提」思想作一比较,以厘清「住无种性补特伽罗」与「...中心,旁涉无着、世亲菩萨与此相关之早期唯识经论如《大乘庄严经论》、《摄大乘论》等,对「无种姓」思想作一探讨,最后并与《大般涅盘经》的「一阐提」思想作比较,以期能厘清二者之间的异同。为了论述上的方便,...

    释长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50867076.html
  • 瑜伽行派唯识学之结构——再谈无为依与有为依唯识学的区分

    真如(如来藏)为一切法之本体与根本因立说。奘传唯识属于前者。事实上玄奘学派是回避、甚至可说是排斥无为依唯识学的。玄奘有意不翻译瑜伽行派的无为依唯识学的主要论著《大乘庄严经论》、《究竟一乘宝性论》、《佛性...、《阿毗达磨大乘经》,它们提出了有为依唯识学的本体论与缘起论。而到《摄大乘论》,则进一步结合《辨中边论》、《大乘庄严经论》等的识境论,完成了有为依唯识学的基本思想结构。有为依唯识学的代表性经典除了前述...

    周贵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02669238.html
  • 如来藏与唯识学关系问题之分析

    名为‘无为依唯识’。有学者将唯识学典籍进行归类,认为《辩中边论》、《大乘庄严经论》、《辩法法性论》、《佛性论》、《究竟一乘宝性论》上述经论中包含有如来藏思想,都属于“无为依唯识学”系统。甚至把形成时间较晚的《楞伽》与《密严》二经都划归此类。但是笔者以为上述典籍中真正夹杂有如来藏思想的也就《大乘庄严经论》一部,下面对此略作分析。  首先《究竟一乘宝性论》及《佛性论》,此二论根本不属唯识典籍。《宝性论...

    慧仁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4173537.html
  • 瑜伽唯识学的起源与发展(三)

    670页之内容与660页《大乘庄严经论》卷一三之内容颠倒。  (注45)《成唯识论述记》卷一本,《大正藏》册43,页231下  (注46)参见拙文《阿陀那识的思想根源及其演变》,《闽南佛学》第一辑,页436,(长沙)岳麓书社,2002年12月1版  (注47)《大乘庄严经论》卷五,《大正藏》册31,页613中—下  (注48)《大乘庄严经论》卷二,《大正藏》册31,页599上—中  (注49)《摄大乘...

    张化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1344141.html
  • 思惟十二缘起:三士道所依基础

    生起悲心呢?《大乘庄严经论》中说,真正的大悲要具有平等的体相,如果只缘具有苦受的有情生起悲悯,而对具有乐受或舍受的有情生不起悲悯,这不是平等大悲。菩萨应观见有情不论感受苦乐舍何种受都没有超出三苦,从而...正道;如果希求解脱生死,就应思惟如何遮止随顺生死的集、进入解脱道;如果希求佛果的安乐,就应思惟如何遮止下劣作意和法我执、趋入大乘方便和智慧的道。因此,若始终在缘起上思惟遮止与进入,则能让自心转入三士道。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

    |十二缘起|三士道|道次第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10/08042118574.html
  • 做何事有何求都应至心归凭三宝

    之圆满,乃为彼等所依处,是故犹如大地般。”《大乘庄严经论》也说:“诸灾及恶趣,身见亦小乘,如是诸众生,一切皆救护。佛为胜归处,无比故无上,如前种种畏,无不令脱者。”因此,不论是天灾人祸、恶趣的痛苦、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

    |三宝|皈依|礼仪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5/10023123466.html
  • 如教修行:依止善知识的关键要义

      我们依止善知识最根本之所求,即欲离苦得乐,欲得一殊胜解脱功德,度化众生。而欲达此目标,则需于依止善知识过程中修行,最终仍将落到如教修行此关要上。《大乘庄严经论》云:“坚固由依教奉行,能令其心正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

    |善知识|上师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1/16465731608.html
  • 佛典刊行带动研究与修行

    Bibliotheca Buddhica)。1907年法人莱维刊行梵本《大乘庄严经论》。1912年荷人柯恩、日人南条文雄等校订出版之梵本《法华经》完成。1913年比利时拉瓦立普森校订出版之梵本《中论注...《汉译南传大藏经》。  梵文佛典的刊行与翻译  1893年时,印度学者Sarat Chandra Das为刊行梵文大乘佛教经典,于加尔各答设立“佛教圣典协会”(Buddhist Text ...

    释惠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42141075.html